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仍在繼續釋放,由此帶動的經濟高速增長也將保持下去,但總量增長不是最終目的,“高投入、高耗能”的粗放增長方式必須盡快扭轉,這既為食用菌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為從事和關心該產業的人們提出了重要的研究課題。加強政策引導、完善產業鏈條、提高科技含量、讓居民充分享用到健康美味的產品等,進入新的戰略發展階段的食用菌產業還有許多未盡的工作等待完成。
(一)總體發展思路
未來一段時期,食用菌產業要按照《“十一五”規劃綱要》總體部署,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結構、規模與質量并重,著力解決技術創新和市場推廣問題,推動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實現食用菌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具體來講就是要:制定和完善食用菌產品有關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構建食用菌產品質檢體系、營銷體系和信息平臺;啟動建設一批食用菌產品標準生產示范區和食用菌產品原產地保護基地,培育一批知名的食用菌產品優勢產區;繼續開發馴化食用菌產品的名優品種,推廣一批食用菌產品的生產、加工、儲藏適用技術,逐步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公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大力扶持食用菌專業協會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細分消費市場,進一步開發餐桌經濟,拉動社會需求;鼓勵出口企業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提高出口份額,通過多方面努力把中國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
(二)戰略推進對策
1. 優化產業鏈條,完善產業布局。
(1)食用菌產業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各產區要積極推進產業的擴張和整合,建立集培育、生產、銷售、物流、人才等為一體的多環節體系,嘗試多種形式的立體栽培(實行菌、糧、菜、果間作等),打造開放、共贏的協作式產業鏈條,提升核心競爭力;
(2)加強產業化經營,逐步實現食用菌產業由分散生產經營向適度規模發展,食用菌生產及加工企業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立生產基地,進一步加大“公司+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協會”為主產業化經營模式的推廣力度,提高菇農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3)加強區域主導產業的構建,推進食用菌產品區域化布局,引導食用菌產品進一步向優勢區集聚,吸引加工企業進入食用菌產品產業化經營,帶動加工、儲藏、運輸、營銷等關聯產業發展,加快培育區域特色產業。
2. 增加技術含量,提升產品質量。
(1)借鑒魯東大學與山東芳綠公司的合作經驗,積極探尋產學研結合的新模式,在專業科研和實踐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努力尋找環保、節能、高效的新材料,研究降低成本的新工藝,培育提高質優價廉的新產品,同時做好新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與推廣工作;
(2)發展多種類型深加工,開發即食產品、保健產品、休閑產品等(如生產各種類型的菇類食品飲料、滋補品等)高端產品,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
(3)推廣工廠化生產,由菌包生產廠按標準進行生產,由農戶分戶栽培,生產期間菌包生產廠家定期派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菌包出現質量問題由菌包生產廠負責調換或包賠,從生產源頭上嚴把菌包質量關,有效降低農戶的生產風險,保證產品質量。
3. 挖掘產業潛力,擴大市場份額。
(1)挖掘文化底蘊,打造知名品牌,有條件的地區最好能組織專業化生產,實現“一地一品”或“一村一品”,開展食用菌“名、特、優”生產,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或行業協會注冊食用菌產品商標,規范食用菌產品評比管理工作,加強品牌宣傳,發揮品牌效應,提高食用菌產品市場認知度;
(2)食用菌產品的商品率高,需求價格彈性大,發展食用菌產品必須堅持市場導向,既要瞄準現實需要,也要著眼潛在需求。為此,要擴大產品宣傳力度,提高公眾認知深度和廣度;
(3)支持食用菌產品走出國門,廣泛參與國際競爭,推進標準化生產,完善銷售網絡,積極拓展國際市場,特別是要擴大優質高價產品的出口,擴展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利潤空間;
(4)加強反季節產品生產,確保市場均衡供應。所以在品種選擇上關鍵要突出季節特色,從而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確保市場均衡供應,進一步豐富城鄉居民的“菜籃子”。
(5)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探索資本市場的發展戰略,拓展融資渠道,爭取廣泛資金支持,使龍頭企業盡快發展壯大,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
(三)戰略實施保障
1. 中央政府的重視和支持。進入21世紀以來,胡錦濤、江澤民、曾慶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到一些食用菌生產基地考察調研,關心和鼓勵各地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情況,對食用菌產業的壯大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但食用菌產業的真正規范和健康發展仍需中央政府在政策層面給予更多的重視和支持。當前首先要解決的是對食用菌產業定位問題,因為食用菌產業不同于農業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它是生物產業,本身有其特殊的生產方式和產品形成特性,但在農業部門管理中一般劃歸蔬菜類,有時又劃歸園藝類。面對食用菌產業在國內外的快速發展,國家和相關政府部門應如同對待茶葉等農產品一樣,立項時單獨把食用菌列名,便于和有利于食用菌產業的發展。
2. 地方政府的引導和推動。中國的食用菌產業多年來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在政策及資金方面的支持和推動。今后,地方政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搞好宏觀管理和調控,根據食用菌產品的特點和發展實際需要,盡快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扶持政策,加大對食用菌產業化建設的支持力度,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已經制定和實施的支農惠農政策,要盡可能與扶持區域特色產業相結合,并注重落實和逐步規范化。盡快建立食用菌產品的集體保障機制,鼓勵政府、企業和社會資金合作建立針對農戶和中小企業的多種擔保組織和基金,解決農戶和中小企業的貸款難問題。積極探索建立政府引導、農民投保、企業參與、合作保險、市場運作的特色農產品保險機制,防范和化解特色農業發展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
3. 行業協會的組織和協調。中國食用菌行業發展到現階段,無序競爭的問題仍很突出,因此,行業自律顯得至關重要。各級協會組織可根據各地食用菌行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區域性的地方行業標準,并實施認證,開展行檢行評。探索由行業協會出面起草制定高于國家標準的行業標準,在此基礎上,對部分產品實行認證制度,由行業協會進行檢測、發證,從而加強市場準入機制的建設。多年來,各級食用菌協會積極組織培訓大批農民學習食用菌生產技術。僅山東省食用菌協會2006年全年就培訓了10個食用菌主產基地縣,2300多人,使這些農民因為培訓變成新型農民,帶動了當地食用菌產業的發展。2004年7月至今中國食用菌協會累計培訓具有勞動部職業資格認證的中高級農藝師200多人,還培訓發展中國家2批60多名學員學習中國食用菌生產技術,對促進中國與這些國家農業合作起到了積極作用。
4. 龍頭企業的引航和帶動。龍頭企業在食用菌行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支持精深加工企業發展,加強醫用、藥用、保健品及方便食品的研發,發展食用菌精深加工,不但可以提高廣大從業者的經濟效益和食用菌產品的附加值,而且可以增加原料的供應量和供應期。因此,各地要進一步重視龍頭企業的建立和發展,加強食用菌產品深加工技術和設施的研發,著力解決深加工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從而建立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加工技術體系。
點擊排行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