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久久久久,√8天堂资源地址中文在线,国产综合色香蕉精品,亚洲欧美se

    工廠化資訊

    當前位置:首頁>工廠化資訊

    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課題報告之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一)

    發布日期:2010-08-09 來源: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圍繞“增長極限論”而展開的大爭論的結果,強調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在平穩走出通貨緊縮陰影的同時,資源約束的“瓶頸”日益凸顯,煤電油運在2003年全面緊張,各地能源價格不斷刷新歷史紀錄,“限量供應”隨處可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后勁受到嚴重威脅。200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將“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放在了顯著位置,2006年《“十一五”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奮斗目標,這意味著中國節約型社會建設在認識上的重要提升和突破,而食用菌行業正以其突出的“資源循環利用”特征成為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新路徑”。

    (一)低消耗無污染的獨特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質資源的高消耗來實現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難循環”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能源利用率僅為美國的26.9%和日本的11.5%,為了避免“增長的極限”,產業結構調整勢在必行。與傳統的農業生產相比,食用菌生產多使用袋栽技術、大棚技術和立體栽培技術,對耕地和水量需求都較小,十分適合我國人多地少,水資源短缺的國情。

    1. 不與莊稼爭耕地。土地是農業進而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命脈,中國是一個地域廣闊但耕地資源十分匱乏的國家,可耕種土地面積約18億畝,僅為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3.5%和世界耕地總面積的9%,人均占有耕地只有1.4畝,如何珍惜并高效利用土地是擺在中國面前的重要研究課題。食用菌產業多使用袋栽技術和立體栽培技術,可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同時,食用菌的高效益更體現在其能夠以糧菇型、菜菇型、林菇型、蔗菇型等多種優化組合模式實現農村產業結構不同形式的優化組合,達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山東芳綠乳業有限公司的“水杏養菇”便是林間種菇的成功實踐,來自2000年全國果業學術研討會的資料表明,中國目前的水果種植面積為840萬公頃,占世界果樹總面積的21%左右,如果能夠在技術上積極探索,尋找到合適的栽培方法,“林間養菇”在節約土地資源方面前途無量。

    2. 不同耕地搶水源。中國是一個水資源貧乏的國家,淡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不足世界水資源平均擁有量的1/4,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不僅如此,中國現有水資源地域分布很不均勻,北方大部分地區缺水少雨,干旱嚴重,已有不少地方為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而大量采用地下水,致使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嚴重透支。為了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必須設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選擇用水少的產業,保持生存環境的基本平衡。食用菌產業由于使用袋栽和大棚技術,只需在培養基地,即栽培基料制作和出菇期保持一定濕度外,其他環節幾乎無需用水。除香菇、平菇外絕大部分品種用水量都很少,十分適宜缺水地區發展,應該成為少雨干旱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的首選產業。

    3. 不向環境排污染。近年來,中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污染狀況日益嚴重。水環境每況愈下,大氣環境不容樂觀,固體廢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低、農村環境問題嚴重。大量事實表明,水、大氣、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大量產生,與資源利用水平密切相關,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內在聯系。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食用菌的生長過程與農作物相似,不產生任何有害氣體,固體殘留物經過簡單處理便可重新利用或作其他用途,因此,食用菌產業是一種環保型產業,值得大力開發和推廣。

    (二)以循環利用再推資源節約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循環經濟模式下,通過“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反饋式循環過程,可以用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1. 真正的農業生產大循環。中國農業生產力水平不高,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農村探索農業循環經濟之路。科學研究表明,各種大型真菌是降解纖維素類的天然生物,能將各種大分子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轉化為小分子的糖類等營養物質,將植物、生物通過生物轉化,納入能量循環。而食用菌(含藥用菌)是大型真菌的杰出代表,在農業生產(糧食和其他作物)——秸稈利用——食用菌——食用菌栽培基料——有機肥料——還田進行農業再生產這一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生產大循環(圖2)中處于核心位置,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食用菌與其他真菌不同的是在此循環過程中還能為人類生產出營養豐富的安全健康食品,其意義不言而喻。在大農業生態系統中,由于食用菌的這種獨特的生產特性,使其在與林業、種植業、養殖業及其加工業的聯系中作為中心產業鏈接環,建成了農業生態子系統,即食用菌生態農業。
    農業生產——秸稈利用——食用菌——食用菌栽培基料——有機肥料——農業再生產
    圖2. 食用菌生產的循環過程

    2. 理想的廢棄資源再利用。食用菌生產的獨特之處在于其栽培基料主要是農業廢棄物(作物秸稈、牲畜雞禽類糞便等),食用菌收獲后剩下的培養基(肥料),經加工處理又可作為綠色有機肥再作用到農田,使農業廢棄物得到了“高效、優質、生態、安全”地循環利用,從而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不僅如此,食用菌的生長特性還可以使許多不能開展農業生產的地形(采煤塌陷地、防空洞等)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我國是世界上產煤最多、塌陷面積也最大的國家之一,每年因采煤造成塌陷面積約1.3×104 hm2,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煤炭資源的挖掘壓力轉變為耕地銳減后的人地矛盾,農業發展受到極大限制。山東省鄒城市平陽寺鎮原有土地面積34901.8畝,由于采煤造成的耕地塌陷逐年增加,目前可用耕地面積已不足2萬畝,現仍以每年1000畝的速度塌陷,即便是綜合治理后恢復的部分耕地,也因為基質較差很難滿足傳統種植方式的要求。從2003年開始,該鎮利用治理后的采煤塌陷地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土地產出效益明顯增加,農民收入水平也大幅提升,從而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實現了結構節能的目標。鄒平縣芳綠公司利用閑置防空洞養菇的嘗試可以說是另一個廢棄資源再利用的典型案例,這些方法同時又為中國每年大約1億噸廢棄的農作物秸稈找到了能夠產生更大經濟效益的處理途徑(預計2000年到2010年期間,中國每年秸稈資源的可獲得量為3.5億~3.7億噸)。

    總的看來,食用菌是點草成金(轉化秸稈)、變廢為寶(牛羊禽類糞便)、化害為利(采煤塌陷地)、無廢生產的高效型、生態型的新型產業,是使植物種植業、動物養殖業、菌物轉化業形成系統完整的循環鏈條現代循環經濟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最佳切入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仁县| 鄂州市| 湟中县| 寿光市| 合山市| 霍邱县| 普兰店市| 桃园市| 金川县| 德安县| 易门县| 邓州市| 石景山区| 祁东县| 威远县| 容城县| 喜德县| 永胜县| 正蓝旗| 依安县| 江西省| 建瓯市| 崇仁县| 嫩江县| 南京市| 乌审旗| 蒙城县| 开鲁县| 奇台县| 岑巩县| 南安市| 铁岭县| 托里县| 石阡县| 绍兴市| 固原市| 濉溪县| 科技| 清镇市| 怀柔区| 新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