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發展迅速,引起業界專家及同仁的廣泛關注。2007年由商務網和食用菌市場雜志參與協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牽頭組織六個部委相關部門的領導專家和個別工廠化生產企業家組成的“中國食用菌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對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問題進行重點調研,在幾次論證會上,多名專家指出:中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方向,應是向更高層次,現代化的設施農業即工廠化生產發展。有的專家在考察山東省鄒城市榮善工廠化生產模式后曾指出:榮善的模式是一種創新,很適合中國的國情,在中國食用菌主產區應該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在探討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發展模式和路徑時,專家們指出,創新是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發展的方向。事隔僅一年,2008年山東省梁山縣管驛鎮建起了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園區,榮善食用菌公司在此落成投產。總投資600萬,日產鮮菇5噸以上,實現當年投資當年回收成本。同時,在山東高密和昌邑兩家企業也先后投資創辦了榮善模式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并獲成功。創新,為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路徑。使我們很多業界同仁崇尚的外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在中國看到了規模性發展的希望。
榮善工廠化生產模式在2008年初到年底先后在全國各地出現幾十家,其特點是投資少,采取手工或半自動化流程,設施簡陋些,但養菇房和出菇房都是溫控的,經營方式是采取工廠負責按標準要求將出菇袋(瓶)養到該出菇時交由小老板承包的出菇房進行出菇管理,產品統一回收進入市場。小老板只需交一定承包費用,在工廠技術人員指導下負責出菇及用工的管理,風險小,收益好。而每個出菇房聘用農民工在10個左右,一個日產10萬包的工廠,從拌料、裝料到其它工序的總用工需200人左右。相比大型引進工廠化生產企業用工人數要多些,但以此減少了一次性設備投入,進入成本的生產用工費用遠遠低于大型企業的設備折舊費用,同時沒有借貸和高額資本投入的壓力。另一優勢是榮善這種模式由于投入小,設施簡便,根據市場需求可隨時調整不同品種的生產,而大型企業的生產線和生產品種是不可隨意改變,且成本費用巨大。在產品的性價比上,榮善的產品雖然有時沒有大型企業的品質穩定,但在綜合性價比上仍占居一定優勢,特別是市場競爭上的優勢。
2008年11月在山東省梁山縣舉行的全國首屆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高層論壇上,山東省政府食用菌專家顧問團團長蔡德華教授指出,榮善這種工廠化模式最根本一點就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走中國特色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之路。榮善的模式要發展,要完善,要堅持創新。與會的很多專家,也對榮善的工廠化發展模式在給予肯定的基礎上指出希望和建議。這次會后,全國先后有100多家主產地負責人及投資企業到梁山管驛鎮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園區進行參觀考察。據統計,截止到2009年11月全國共有工廠化生產企業246家,在建和待建企業30多家,其中70%以上的模式與榮善相同。榮善工廠化生產模式為食用菌產業向工廠化發展提供了很多可供學習、借鑒、交流的經驗。很多新辦企業雖有與榮善模式相同之處,但又有很多的創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在科學技術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路的結合之后,必然產生創造力。榮善模式給業界同仁的啟迪,使人們認識到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企業除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設備密集、產品密集”等特性外,在中國大地上也可建起中國的食用菌工廠化企業。這就是具中國特色的創新。江蘇灌南縣委、縣政府在加大食用菌產業發展力度上,緊緊瞄準了工廠化生產,2009年在現代農業園區共建食用菌工廠化企業13家,日產鮮菇達60噸以上,實現主產地向工廠化生產園區發展的目標,為全國主產區向工廠化發展提供了新的經驗,體現了創新式發展。
創新,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是中國實現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新”的源泉。中國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也是不斷實現創新式發展的過程。由初期農民的“庭院經濟”發展到“園區管理”,再升級到“園區工廠化生產”,這期間的躍進,無不彰顯出產業創新式的發展。同時,在食用菌的栽培方式上曾有過多次重大創新,在棚栽技術和栽培品種及管理、經營方式也有很多創新。創新發展,是中國食用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據商務網市場部調查,近年來,隨著工廠化的發展,一些設備生產企業也緊緊圍繞中國工廠化生產的特點進行設備及菌需物資的研發。江蘇連云港國鑫醫藥設備生產企業依托其精良設備和企業專業人才,近幾年一直專注于食用菌工廠化成套設備的研發,特別是在工廠化生產中如何帶動原有菇農進行產業升級。他們研制出低成本可供菇農在居家附近或村、鎮規定園區使用的溫控出菇房,一次性投入少,菇農可按時到機械化菌包生產廠家領取工廠化養好的出菇袋(瓶),放到自家的出菇房進行出菇管理,產品由廠家回收或由經紀人統一收購。這將解決一大批原季節性種菇的農民,轉為周年性出菇生產的產業工人。同時,還有很多企業針對在食品安全法實施后,食用菌農殘問題進行研發,如空氣凈化、生物降解菌料農殘、有機基料及輔料的開發等。還有的在工廠化生產工藝及管理機制上進行創新式改革。
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的發展還僅僅處于初級階段,還沒有形成大規模,工廠化發展的路還長,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還很多。中國幅員遼闊,地域及經濟發展情況存在差異,在工廠化發展水平上,在工廠化發展模式上將呈現多樣性。但主產區由傳統的食用菌生產方式逐步向工廠化生產轉變這是必然的。盡管還有一些適宜山地和棚式種養的菇類品種暫不適宜工廠化生產,有待科學進步,逐步向工廠化過度,但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是遲早的事。向設施農業發展,向現代化農業發展,實現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不僅是個方向,而是個功在千秋,要逐步實現的事情。但要實現這種提升和轉變,只有堅持創新。
中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歷程,就是由不斷創新而在不斷改變歷史。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創新,才能實現中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又好又快發展,不斷提升中國食用菌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李玉春)
點擊排行
最新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