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北方地區有豐富的玉米秸稈資源,部分玉米秸稈在田間被白白燒掉或隨意丟棄掉,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帶來安全隱患。北方中等面積的縣每年玉米播種面積穩定在3.33×109m2以上,大約產生300萬t的玉米秸稈。筆者通過多年的試驗示范,研究出了一套玉米秸稈溫室栽培雙孢蘑菇優質高產新技術,667㎡投料約1.5×104kg,產量可達6000kg,生物學效率可達40%。此項栽培技術正在推廣,如果每年每個縣秸稈的20%,大約60萬t用于栽培雙孢蘑菇,即可生產雙孢蘑菇24萬t以上。不僅變廢為寶,保護環境,充分利用了資源,而且是農民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根據多年的栽培實踐,筆者總結了玉米秸稈溫室栽培雙孢菇優質高產實用栽培新技術要點,供大家參考。
一、選擇適宜的場地、栽培季節
栽培場地應通風向陽,排水好、不積水、水源條件好,離菇棚較近,同時,一定注意要遠離畜禽養殖場,因為在培養料發酵過程中很容易引起螨等害蟲的侵害。北方冬季長,自然季節適合出菇只有10月初至11月末,及次年的4月初至5月末,因此,一般當年8月上中旬建堆,9月上旬播種,10月至翌年5月出菇。若過早栽培氣溫高,病蟲害嚴重,過晚栽培則有效出菇期短,產量低。
二、菇棚消毒與畦床制作
菇棚消毒料進棚前半個月,打開棚通風窗口,日夜通風,最好掀開棚膜讓太陽暴嗮3d以上。進料前3d,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將棚內墻壁、地面、棚架、立柱分別重噴一次,并在地面撒一層石灰粉(用量約0.2kg/m2)。進料前2d,用敵敵畏(用量0.01kg/m2)、甲醛(用量0.02kg/m2)密封熏蒸24h。
畦床制作筆者多次試驗確定畦床寬80cm比較適宜,過寬畦床中部透氣性差,發菌較慢,導致邊緣出菇,中部出菇少。畦床不要太深,可就地起畦,也可挖深5-8cm的淺畦床,不要挖的過深,否則透氣性差,將來出菇面減少,出菇效果差。畦床按南北走向排列,畦床與后墻留出約1m過道,畦床間距30cm,畦床長5m。另外在畦床底部盡量挖成龜背形,以免底部積水,引起培養料基部腐爛。
三、栽培料配方
經過幾年的實踐,筆者發現單純用玉米秸稈產量低,采用部分玉米芯代替玉米秸稈增加了營養,并且玉米秸稈和玉米芯物理性狀互補,同時又提高料透氣性,在配方中加入豆餅粉、尿素、過磷酸鈣等,補充了氮源和氮磷鉀。667㎡參考配方為玉米秸稈6000kg、玉米芯3000kg、牛糞6000kg、豆餅或棉籽餅300kg、尿素75kg、過磷酸鈣150kg、石膏150kg、石灰150kg。667m2總投料量約15000kg。
四、合理建堆、適時翻堆提高發酵質量
堆料發酵在播種前20-25d,一般翻堆4-5次,每次間隔時間為6d、5d、4d、3d、2d。檢查培養料發酵適度的標準為:一看,培養料呈黃褐色至棕褐色,料內無糞塊、無病蟲雜菌,有少量白色的放線菌;二聞,沒有氨味、臭味,略有甜面包和醬香味;三捏,手抓質地松軟,不粘,抖得散,手掌留有水印;四拉,草料原形尚在,用手輕輕拉即斷,不是爛成碎末;五測,pH值為7-8,料含水量60%-65%。合理建堆建堆時先鋪一層厚15cm、寬2.0m預濕的秸稈,再在秸稈上鋪一層3cm的牛糞,之后一層秸稈一層糞,直到堆高1.8m,頂層為糞肥層。堆完后用草簾蓋住保濕,雨天蓋塑料膜防雨淋(雨后立即撤去,防止悶料)。注意過磷酸鈣和石灰不要同時添加,以免相互反應失效;銨肥、尿素在建堆時加入,氮肥加入太遲播種時氨味不消失影響發菌;過磷酸鈣、碳酸鈣、石膏在第1、2次翻堆時加入;建堆時要防止水流出過多沖走養分。料堆要求南北走向(均勻發酵),四邊上下基本垂直,堆頂呈龜背形。建堆后的培養料含水量為75%,pH值為8.0-8.5。
適時翻堆翻堆時先將堆頂糞扒下來,從料堆的一端開始,先將邊料取下,將堆內高溫區料做新料堆的底部和頂部,將邊料、底料、頂料翻入新料堆的中部位置。水分的調節要在第1、2、3次翻堆時完成,原則是“一濕二潤三看”,即建堆和第一次翻堆要加足水分,第二次翻堆時要適當加些水分,第三次翻堆要根據料的干濕情況決定是否加水。翻堆的原則:料下30cm處溫度達65℃保持2d。遇到以下三種情況應及時翻堆,一是當天溫度比前一天低時,二是堆溫在80℃左右而不下降,三是建堆5d堆溫不超過60℃。
五、播種、發菌、覆土
播種 播種前將菌種瓶、盛菌種的盆、手套等用0.1%高錳酸鉀或2%來蘇爾溶液消毒2 min,然后把菌種掰成玉米粒大小,去掉老化膜(有些菇農認為老化菌膜也是營養,扔掉可惜,當做菌種用,結果造成綠霉感染)。
鋪料厚度為25cm,40kg/m2。播種量為1m2用750mL麥粒菌種2瓶(2796)。
麥粒菌種采用翻播加撒播方法,先將總種量三分之二菌種均勻撒在料面,用叉子將菌種與上半層料混勻,其余三分之一菌種均勻覆蓋料面,再在表層撒一薄層培養料,使菌種若隱若現,并輕拍料面,然后在料面覆蓋編織袋或黑色帶孔地膜。
發菌 播種后至覆土前為發菌期,大約20d。發菌初期以保濕為主,微通風為輔;播種后1-3d內,料溫保持在22-25℃,空氣相對濕度85%-90%,料面要適當覆蓋。發菌中期菌絲已基本覆蓋料面,此時應逐漸加大通風量,使料面濕度適當降低,防止雜菌滋生,促使菌絲向料內生長。發菌后期用直徑1cm竹竿扎眼,從料面扎到底,間距20cm,有利排除料內CO2等有害氣體。
覆土 覆土材料以泥炭土、壤土、黏壤土為好,如有條件最好用草碳土。一般當菌絲吃料3/4以上,大部分菌絲接近培養料底部時開始覆土。有些菇農由于著急出菇,往往菌絲剛吃料一半就急于覆土,菌絲沒有完全吸收營養就出菇,營養不充分,產量低,質量差。100m2菌床用土量約4m3,土粒直徑1-1.5cm,覆土厚度3cm。覆土前檢查雜菌和病蟲害,尤其是綠霉和螨類,一旦發現及時處理。如培養料過干要適度調水,可以在覆土前2-3d以1%石灰清水細霧潤濕料面,促進料內菌絲復壯,起到“吊菌絲”作用,使菌絲返回料面后再覆土。在覆土前3d,1m3土用5%甲醛溶液10kg,邊噴灑邊堆放,堆成高和寬度各約0.8m的長堆,再用塑料薄膜覆蓋24h,然后用石灰水預濕,調節pH值為7.5,含水量以手捏成團、落地即散為宜。預濕后的覆土堆成長拱形堆,四周噴灑敵敵畏溶液等待第2天使用。
六、出菇管理
催蕾 覆土到出菇15-20d,期間以菌絲生長為主。覆土前期通微風,溫度22-25℃,空氣相對濕度80%-85%,通過“吊菌絲”促使菌絲向土層生長。菌絲經過7-10d的生長,可到達距覆土表面1cm左右,逐漸加大菇房通風量,使菌絲定位在此土層中,同時提高空氣相對濕度至90%,降低溫度至14-16℃,促使子實體迅速形成。經過5-7d后,就可見到子實體原基出現,進入出菇管理。
出菇 一般棚室內溫度12-18℃,溫度最好14-18℃,此溫度適宜雙孢蘑菇子實體的生長發育。若床面溫度連續幾天高于22℃,此時菇床停止噴水,早晚和夜間多開門窗,加強通風,盡量降低菇房溫度,否則就會出現死菇現象,特別是剛出土的菇蕾更易發黃萎縮;溫度低于6℃,應關閉門窗。出菇期間,保持室內相對濕度90%-95%,噴水量應根據菇量和氣候條件靈活掌握,以輕噴、勤噴、間歇噴水為主,菇多多噴,菇少少噴,晴天多噴,陰雨天少噴或不噴,忌打關門水,忌在室內高溫和采菇前噴水,每潮菇前期通風量適當加大,但需保持菇棚空氣相對濕度90%左右。在正常天氣條件下,最好采用持續長期的通風方式,即在菇房中選定幾個通氣窗長期開啟。在氣溫高于18℃時,應在晚上通風;當氣溫低于14℃時,則改為中午通風。通風時還要講究開窗的方法:無風或微風時可開對流窗,即南北窗都開;風稍大時,只能開背風窗,以免影響菇房濕度。整個栽培管理過程中,正確處理噴水、通風、保濕三者關系,既要多出菇、出好菇,又要保護好菌絲,促進菌絲前期旺盛,中期有勁,后期不早衰。
采收 雙孢蘑菇的采收應根據市場需求而定,一般以菌蓋直徑4-6cm,不開傘為標準。采摘后及時削去泥根,清洗后裝箱。采收前床面不得噴水,以免降低蘑菇品質。采菇時要盡量做到菇根不帶菌絲,不傷及周圍幼菇,一般宜采用旋轉采菇法,用手指輕輕捏住菌蓋先向下輕壓,再輕輕搖動,將菇體旋轉采下,不可直接將子實體拔起。
工作單位:河南省南陽市農業局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 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