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具有營養豐富、投資少、見效快、土地產出率高、資源利用率高和勞動生產率高等特點,是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近年來,香菇產業發展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約有70%選擇發展香菇生產。截至2018年,我國香菇產量達1043.2萬噸,占全球香菇總產量的90%以上,產值超過1000億元,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超過1000萬人,是我國生產區域最廣、總產量最高、影響最大的食用菌產品。
一、我國香菇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產量快速增長。進入新世紀,我國香菇產量快速增長。2006年我國香菇產量僅有247.7萬噸,2018年增長到1043.2萬噸,年均增速12.8% 。香菇產量占食用菌總產量的比例也從2006年的16.8%增加到2018年的27.5%,成為我國產量最大的食用菌產品。
(二)生產區域不斷擴大。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耐高溫菌種的成功研發和代料栽培技術的日益成熟,加之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勞動力成本上漲、段木資源日趨緊缺,香菇產區由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和江西、安徽東部山區逐漸向湖北、河南、山東、遼寧、河北等中北部地區擴展。目前我國香菇生產已遍布全國各地,形成了以河北、遼寧以及貴州為主的夏菇產區和以福建、浙江、河南、湖北、陜西為主的冬菇產區,基本實現了對大中城市的周年供給。
(三)出口量持續增長。我國出口香菇主要有干香菇和鮮香菇兩種商品形態。2000年前后,幾乎都是出口日韓等東亞國家和地區,曾占到日本香菇消費市場的40%左右。2006年,受到農殘問題影響,對日香菇出口量下降。近年來,隨著東南亞、俄羅斯等新興消費市場需求增加,香菇出口逐漸恢復,2018年突破15萬噸大關,達到15.4萬噸,增長5.5%,出口金額2.3億美元,增長13.6%。
(四)消費水平顯著提升。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香菇餐飲、加工消費需求不斷提升。數據顯示,國內香菇表觀消費量由2006年的243.7萬噸快速擴張到2018年的1027.8萬噸,年均增速12.7%,是我國消費量最大的食用菌品種。同期,我國人均年香菇消費量由1.8公斤增加到7.4公斤,超過日本和韓國成為世界第一。
(五)流通網絡初步成型。鮮香菇耐儲運性差,隨著公路網絡和現代物流網路的不斷完善、保鮮技術的提升,目前,采摘后的鮮香菇經由產地經銷商運送到銷區批發市場,再進入超市或農貿市場,最快可在24-48小時內完成。全國已經初步形成以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上海江橋批發市場等大中城市銷地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流通網絡。干香菇生產集中在不具備區位優勢的山區,通常烘干后,經過中間商采購再分銷到各級市場。目前,干香菇產地批發市場主要有浙江龍泉市浙閩贛食用菌交易中心、慶元香菇市場和河南省西峽縣雙龍香菇市場、湖北隨州三里崗香菇市場等,銷地批發市場主要是大型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另外,微商、電商等新模式也開始進入香菇流通領域。
(六)市場價格先漲后跌。綜合我國84家批發市場和部分生產基地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4年之間,香菇供需基本平衡,價格全面上漲,同期鮮香菇價格從每公斤9.8元上漲到12.3元,增25.5%。干香菇從每公斤77.2元上漲到98.9元,增28.1%。2015年之后,受產業政策影響,全國香菇產量快速增長,香菇市場價格穩中有降。2019年,全國鮮香菇平均批發價格下跌到每公斤11.1元,較2014年下降了10.8%,干香菇平均批發價格下跌到每公斤84.5元,較2014年下降了17.0%。
(七)季節性價格波動明顯。近年來,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南方香菇當年11月份至次年4月上市,北方和部分南方高海拔、冷涼氣候地區5-10月上市的周年供給模式。受供需關系影響,價格呈現規律性的季節波動。通常春節之前需求最為旺盛,市場價格全年最高。春節過后隨著需求的衰退,價格下跌。5-6月之間,南方產地轉熱,香菇上市量減少,同時北方香菇剛開始上市,市場整體供不應求,價格出現上浮,一般7-8月市場價格達到全年第二個高峰。9月底,浙江、福建等南方產區的秋冬香菇開始上市,供給增加,價格逐漸下跌,直到春節之前才再次恢復到全年最高水平。
(八)香菇種植收益近年來顯著下降。雖然我國南北氣候特征明顯,香菇種植模式迥異,生產經營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但近五年來,我國香菇經營效益普遍下降。以傳統香菇產區陜西省寧強縣的某香菇合作社為例,種植規模120萬棒(2019年),使用17×58cm規格菌棒,每棒濕重2.5公斤,按含水量60%計算,用木屑干重0.8公斤,樹種青岡木,菌種品種主要是‘ 申香215’和‘9608’,設施設備折舊0.4元/棒/年,平均每棒產量0.75公斤。2015年至2019年之間,受到香菇種植農戶增加和木材砍伐、運輸成本上漲因素影響,木屑成本從每棒0.9元上漲到1.3元,漲幅達到41.3%;受運輸和石油上漲因素影響,菌袋、麩皮等其他菌用物資成本由每棒0.4元上漲到0.9元,漲幅達到125%;受城鎮化、老齡化影響,勞動力以婦女和老人為主,包三餐的日工資由每天60元上漲到80元,折算到菌棒上,每棒人工成本從0.8元上漲到0.9元,漲幅12.5%。以上三項成本合計由每棒2.1元上漲到3.1元,漲幅47.6%。受上述成本上漲因素影響,自2017年以來,香菇凈利潤從每棒1.75元的高位快速下滑,降至目前的0.85元,降幅超過50%。
二、我國香菇產業發展前景
(一)國內市場需求將持續增長。據中國醫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研究表明,香菇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和多種有效藥用成分,蛋白高、脂肪低,具有一定的抗腫瘤、增強免疫力、降血脂抗血栓、健胃保肝、預防佝僂病和貧血的功效。隨著國民收入逐年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更加追求健康、綠色的營養食品,香菇內銷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
(二)海外消費市場將快速擴張。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香菇消費文化已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部分國家還出現從亞裔社區走向主流社區的發展趨勢。今后,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飲食文化對外輸出速度加快,東南亞、非洲和歐洲的香菇市場需求將會進一步提升。
(三)生產經營結構將不斷優化。目前,我國香菇生產勞動力緊缺、工資全面上漲問題日益突出,以資本和技術要素替代勞動要素的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生產已經成為發展方向。部分產區出現了由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或集體經濟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置機械設備,承擔菌棒生產,小規模零散農民負責出菇管理的“ 菌棒工廠+農戶”種植模式,極大節約了勞動力,保障了菌棒品質。未來5年這種模式的香菇產量將會進一步增加,預計將占總產量的10%左右。(四)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近年來,各地大力引進香菇生產,預計未來幾年,新產區將有大量香菇上市,推動我國香菇總產量突破1200萬噸大關,鮮香菇、干香菇及香菇加工品市場競爭將會日趨激烈,生產收益的增長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
三、香菇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風險
(一)產業發展缺乏整體規劃。香菇行業管理較為松散,還處于菇農、菌商、企業和市場自發發展的狀態,產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優及快速發展缺乏系統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引導,發展波動性較大,產量忽多忽少的現象長期存在。
(二)菌種“雜、亂、散”問題突出。菌種是影響香菇產業發展最為重要的生產資料,然而現行法律法規對菌種的保護力度較弱,出現研發機構維權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怪象,導致市場上無視育種人利益,隨意擴繁、重新命名銷售的問題屢見不鮮,菌種市場管理混亂,“同種不同名”、“同名不同種”亂象叢生。部分主產區甚至發生劣質菌種毀掉上千萬菌棒的情況,給農民和當地經濟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三)原料匱乏問題日益突出。隨著香菇產業快速發展,對菌材林需求逐年增長,按照每生產1億袋香菇,需要7.5萬m³木材計算,我國現有的林木資源難以支撐香菇可持續生產。然而,部分山區縣為了保護環境,限制木材砍伐,進一步加劇了“菌林”矛盾,不少新興產區所需木屑只能從外地購入,原料匱乏問題日益突出。
(四)適宜從業人口持續減少。隨著傳統產區中青年勞動力的快速流失,大部分香菇產區難以看到50歲以下的中青年人,而未來十幾年隨著這些人員的持續老齡化,將出現后繼無人的情況。雖然“菌棒工廠+農戶”的生產模式解決了部分問題,但出菇管理和采摘環節仍需農戶承擔,勞動力匱乏問題將長期困擾香菇產業發展。
(五)社會化服務質量有待提升。大部分香菇產區的公益性社會化服務體系處于“網破、線斷、人散、農技推廣職能弱化”狀態,而大量省市級食用菌科研機構距離菇農較遠,難以對眾多小農戶開展有效的技術服務。香菇科研與產業需求部分脫節,一方面產業發展對于新品種、新方法等技術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還存在開發出來的技術、標準不能支持產業發展,被束之高閣的情況。公益性服務供給不足,經營性服務質量難以保障,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瓶頸。
四、促進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行業信息化平臺建設。加快食用菌大數據中心建設,通過互聯網應用、大數據分析等信息化手段,為香菇生產、價格、交易、融資、技術和風險監控提供服務。以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為核心組織行業專家開展國內外產業發展動向調研,制定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通過平臺及時發布市場動向預測報告,引導產業有序發展。建立市場信息員制度,以主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批發商,大規模生產經營者為主體收集各地市場的不同香菇規格、數量和價格信息,完善信息質量。把香菇生產統計列入到官方統計的主要農作物目錄,為產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二)加大扶持力度,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圍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菌棒工廠+農戶”生產模式的財政支持力度。提升對修建菌棒工廠廠房等基礎設施、專用設施和菌棒生產的補貼額度比例。按照園藝類作物將香菇專用機械設備納入農業機械補貼目錄,將香菇菌種納入主產區良種補貼,降低經營成本。設立香菇種植收入保險制度,降低農戶種植風險。促進政策金融、農擔體系優先向香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采取政府性投資機構修建菌棒工廠租賃給農業經營主體,或者以資產參股經營的方式支持產業發展。
(三)加快工廠化生產技術研發。探索用資本和技術要素替代勞動要素技術,研發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效香菇工廠化生產模式。支持以企業為核心組織“產學研”合作,共建研究團隊,重點研發適宜工廠化生產的短菌齡菌種、配套設備和出菇管理技術等基礎研究。鼓勵以需求為導向統一菌棒尺寸、主要原料配方、質量、外觀、包裝、運輸方式、出菇管理方式生產標準和香菇品質等標準化生產作業規程。聘請國外知名專家來華指導,盡快掌握工廠化生產技術。
(四)完善品種權人的權益保護制度。鼓勵專業化菌種生產主體提高菌種研發技術水平,推動產學研相結合,制定菌種生產技術、工藝流程、評價標準。建議修訂《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將品種權人的權益由品種繁殖材料的商業生產和銷售擴大到授權品種繁殖材料的收獲物及其加工品、派生品。建議促進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牽頭成立第三方菌種鑒定機構,組織相關專家委員鑒定品種質量,為品種權人在訴訟中提供必要的調查、取證等服務。
(五)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發展香菇深加工產業,支持技術創新、熟化工藝和制定標準等環節,研發具有高附加值的香菇快消品、即食食品。加強香菇藥用機理和功效基礎研究及香菇保健品、醫藥品和化妝品等相關技術研究。推進農旅融合,依托自然資源、文化優勢,建成集香菇生產、科普教育、避暑度假、養生休閑、餐飲文化相結合的香菇小鎮,鼓勵發展以香菇為載體的創意農業。
(六)搭建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以縣為單位構建香菇社會化服務平臺,整合當地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農資銷售企業和技術能手信息,為菇農就近提供技術服務,提供合格的菌資信息。主產區設立香菇技術服務站,承擔香菇新品種引進和示范推廣、病蟲害及自然災害監測、農業公共信息服務、組織農民培訓等公益性活動。設立柔性專家崗位,聘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解決產業技術難題,開設網絡平臺通過現代網絡技術拉近農戶與專家距離。(來源: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運行調控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