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霉菌是在食用菌生產過程中最易發生、危害極大的競爭性雜菌。如管理方法不當、防治不及時、會造成重大損失、甚至絕產絕收,因此,在食用菌種植中控制綠霉菌并對其治療勢在必行:
一、發病癥狀
綠霉發病初期、菌絲呈白色斑塊逐漸變綠、后期為深綠色、墨綠色直至松軟腐爛。綠霉發病適合溫度20-32℃、偏酸環境、高溫高濕利于綠霉菌的發生蔓延。
二、發病原因1.菌種感染。2.違反標準操作規程造成污染。3.接菌工具、接菌室、發菌室消毒不徹底造成的感染綠霉。4.微孔破洞損造成綠霉污染。5.高溫高濕極易感染綠霉。
三、如何防治1.菌種選擇:選擇未被感染的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菌種。2.菌棒滅菌:(1)配料:拌料時按照總干料的0.5%加入速效滅菌劑,滅菌前配制好的培養料〔堆料〕不發熱、不產酸。裝好的菌袋不脹袋。(2)滅菌:起效溫度65℃,當溫度升至90-100℃時,只需進行短時間滅菌,培養袋就達到徹底無菌狀態,殺菌率100%。并且徹底預防微孔破洞、綠霉感染。(3)發菌場地以及接種器材的消毒: 接種前、后對操作環境包括菌袋表面各噴一次高效綠霉凈等專用藥劑消毒,能大幅度降低因接種操作不規范造成的霉菌感染;菌袋微孔污染極少發生。發菌場地(發菌棚、發菌室)在入菌袋前用高效綠霉凈等專用藥劑進行全面環境噴霧消毒。發菌期每隔7-10天對發菌場地(包括:菌袋表面)噴高效綠霉凈等專用藥劑消毒一次,預防鏈孢霉和綠霉菌發生。舊場地使用需縮短噴藥間隔時間。例如:香菇類食用菌,通氧或脫外套袋后直接將綠霉凈等專用藥劑噴于菌袋表面和周圍環境,雜菌污染概率就可降到極點。
以香菇為例,香菇菌絲生長最佳溫度為22-24℃,而綠霉菌超過23℃最易發生感染,因此,可根據香菇菌絲和綠霉菌所需最適溫度不同進行控制、避免高溫環境,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室內著菌期: 疏散菌袋降低堆疊層次。刺孔要分批進行、刺孔后香菇菌絲呼吸作用增強釋放熱量,當室溫達28℃時停止刺孔。②越夏期: 越夏期間外界環境溫度高達30℃以上,必須做好通風降溫工作。若在出菇棚中度夏,棚高最好達2.8米,后墻每隔12-1.5米留60厘米×60厘米通風孔。棚膜前底腳全部揭起,棚膜上覆蓋草簾遮擋陽光、排放菌袋的架下挖50厘米寬20厘米深地溝,內襯塑料薄膜,如遇高溫溝內放水,向草簾棚周圍地面噴水降溫。棚內地面灑石灰降低濕度。③藥物噴灑: 初期應及時處理,用高效綠霉凈等專用藥劑噴施,同時置感染菌袋于24℃以下通風良好的地方,或把菌袋感染綠霉的一面貼近陰涼地面或放在有水的地溝上,這樣食用菌菌絲會迅速生長吃掉綠霉菌。 總結:食用菌種植過程,對綠霉菌的控制以及治療需遵循以上事項,以防為主,因地制宜,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