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的栽培模式為覆土栽培。栽培的場地可以是蔬菜保溫大棚、水田或旱地、林地、荒地、輪作地等。
但是在同一場地連續種植2年以上,羊肚菌產量就會明顯下降,病蟲害發生率也會上升,連作障礙非常明顯。
那么我們在栽培完一個周期后,菇農可以選擇其他農作物在栽培場地輪作,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資源,又能增加其他收入,更重要的是可以解決重茬問題。同一地塊利用輪作的方式能連續7年實現羊肚菌穩產和豐產,我們來看看在不同的場地種植羊肚菌該怎么選擇輪作物?
種植場地與如何選擇輪作物:1、蔬菜保溫大棚(如西紅柿、黃瓜、辣椒、西瓜等大棚)在秋季采收、翻耕消毒后可以直接播種。水稻產區在水稻收獲后可以先栽培一季短期蔬菜,如蘿卜、各種葉菜,在11、12月收獲蔬菜后栽培羊肚菌,次年4月采收羊肚菌以后接著栽培水稻,如此可以循環進行,即:水稻一蔬菜一羊肚菌一水稻
2、旱地前期作物包括蔬菜、玉米、甘薯等,收獲以后可以直接翻耕,然后栽培羊肚菌。也可以在玉米8月份收獲后栽培一季短期蔬菜,11、12月份收獲以后再栽培羊肚菌,然后等到次年4月羊肚菌收獲,又可以繼續栽培各種作物。即:玉米/甘薯一蔬菜一羊肚菌一玉米甘薯。
3、林地可以直接在行間栽培羊肚菌,如各種園藝植物的苗圃、北方大量的楊樹林、柳樹林。根據果樹的行距在行間栽培1成2壟。
4、果園可以在行間直接栽培羊肚菌,如南方的柑橘、桃、核桃,板栗等果園;北方大量的蘋果、棗、梨、等果樹,根據果樹的行距,在行間栽培1或2壟。
5、荒地、輪作地最好在8、9月翻耕,旋耕1~2次,澆大水淹沒浸泡,蓋上厚膜或遮陽網,抑制雜草的生長。在播種前1個月放水,曬干土面。
6、旱地栽培要求每年換地,一般不連作或者在夏季不培作物,翻耕后淹水處理1~2個月,第二年可以栽培羊肚菌。
羊肚菌因其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都很高,市場價格也在不斷在上漲。近年來,我國多地積極發展羊肚菌種植,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種植羊肚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