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控制含水量, 挑選菌袋
根據當地資源選用裁培料,按配方加水拌勻,含水量約為60%(料水比為1:10)。早秋裁培,菌袋不宜寬,這是因為袋子太寬,菌絲生長熱量不易散發,袋中央的菌絲長勢弱,菌絲量少,影響后期產量。
1..熟料栽培;可采用直徑17~20厘米、長33~40厘米的塑料袋,一頭裝料、接種、出菇。
2.半生料和發酵料栽培;采用直徑20~22厘米、長40~45厘米的塑料簡,兩頭接種或三層料四層種,兩頭出菇。
二. 嚴格無菌操作
秋季制作菌袋時氣溫比較高,為減少雜菌污染,接種時應注意:
1、及時接種:滅菌出鍋的菌袋要在1~2天內及時接種,若菌袋久置不接種,會增加雜菌感染率,制袋成品率顯著下降。
2、控制接種環節:接種要盡量安排在早、晚或夜間,有條件的可以安裝空調,降低接種室溫度,能有效地減少雜菌感染。
3、加大接種量:促進平菇菌絲在1周內迅速封住接種料面,就能阻止雜菌人侵,提高接種成功率。
三. 發菌期控制溫度
1、培養室設置
選擇陰涼通風、干燥的培養室排放菌袋,培養室須安裝紗門、紗窗。
2、菌袋的排放
一頭接種的菌袋:應立著排放在培養架上,菌袋問要留有空隙,利于菌絲熱量散發。盡量選用中下層培養架排放菌袋,通風散熱差的頂層架不宜排袋。
兩頭接種的菌袋:一般在地上排成“井”字形,每堆碼5~6層。每間培養室的菌袋排放量減少1/4~1/3,有利于降低培養室溫度。
發菌期間要注意培養室的溫度和通風狀況,培養室溫度最好控制在22℃~24℃,最高不要超過28℃。
3、溫度與通風
可采取在門窗外搭遮陽棚、在墻內外刷石灰水等方法降低室內溫度。每天夜晚和清晨開門窗通風,保持培養室空氣新鮮。
注意經常逐層檢查菌袋是否發熱,尤其排放在上層與架子里面及中問部位的菌袋,一旦發現菌袋發熱,要及時疏散,發現污染的袋子及時剔出處理。一般經15~25天,菌絲可以長滿菌袋。
四. 出菇期保持濕度
1、菌袋排放
菌絲長滿菌袋后1周,排菌袋出菇。兩頭接種的菌袋,一般碼成墻式兩頭出菇,可在地面鋪一層磚將袋子在磚上逐層堆放4~5層。一頭接種的菌袋,一般立著排放在層架或地上。
2、溫度與濕度
出菇階段,菇房溫度控制在22℃,超過28℃時,可向空間和料面各噴1次重水,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左右。
為減少栽培袋水分蒸發,可在菌袋上面覆蓋一層遮陽網,每天向遮陽網上噴1次水,這樣不僅能提高保濕效果,還可避免噴水對菌絲的直接損傷。同時,還要注意在清晨、晚間通風換氣,以保持充足的新鮮空氣。
五. 采收與后續管理
1、采收時機
秋季平菇生長快,子實體從現蕾到成熟只需3~4 天,當菇蓋展開度達八成、菌蓋邊緣尚未完全平展時即可采收,一般隔天采收1次。采收前要噴1次輕水,可使菇蓋保持新鮮干凈,還能減少破碎。
2、采收方法
采收時連基部整叢起收,輕拿輕放,防止損傷菇體。一潮菇采完后,清除死菇殘柄,3~4天后菌絲恢復生長,再進行水分、通氣管理,經7~10天菌袋表面長出再生菌絲,發生第二潮菇蕾。
在出過3潮菇后,培養料的含水量嚴重下降,應及時補水。
3.補水與補營養
補水時將菌袋用竹簽扎3~4個小孔,放人水中浸泡12小時,水中加“醉豐收”,補充營養進行養菌。待菇蕾出現后,按常規出菇方法管理。秋菇裁培周期一般為3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