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袋補水補肥后營養充足,加上氣溫偏低,菇體長速慢,產量仍和頭潮菇一樣,如淺白色品種,叢大,肥厚,甚至超過頭潮菇,但補水后菇的色澤要比前兩潮深一點。第3潮采收后,暫不需往袋內補水,仍按常規轉潮管理,先讓菌袋充分休息5—6天,然后連續噴水2—3天,以后輕水保濕,拉大溫差,促進第4潮菇生長。因每補一次水,就會長出一潮猛菇,但菌絲每經一次補水就會受傷、衰弱一次,因此第3潮后不需補水,應讓其出第4潮菇。如遇到下列情況,第3潮后即應給菌袋補水,①沒有足夠時間讓菌袋出5—6潮菇,短周期內要結束菇潮。②遇到菇價2潮菇管理與頭潮菇管理基本相同由于頭潮菇消耗了袋中水份和營養,菌棒已開始緊縮,菌棒也不緊貼筒摸了,形成了較小的空隙,第2潮菇產量只有頭潮菇的2/3,但菇形較好。二潮菇后,因料內水份和營養不斷消耗,如再讓其出菇,不但轉潮慢,且出菇稀、小。因此,應對菌袋進行補頭潮菇管理
第二潮菇管理
第潮菇因水加肥,有人說,在頭潮菇后,即應給菌袋補水,筆者認為,頭潮菇后補水,因氣溫還較高,加之菌絲結合力還不夠牢固,防止菌袋因補肥引起雜菌感染。
第3潮與第4潮管理
第3較高時,盡量使菌袋多出菇。
第2次補水與第5潮管理
第4潮菇采收后,為使菌絲盡快恢復營養生長,加速分解和積累養份,奠定繼續長菇的基礎,就必須進行第二次補水補肥,補水方法和第一次也相同。第5潮菇產生時,如進入冬季產菇管理,應注意一下兩個主要因素,第一,要抓好棚內保溫措施,這是低溫產菇能否正常的關鍵,北方地區冬季最低氣溫為0℃以下,如果保溫措施不好,子實體就會遭受凍害或停止生長。如菇棚內長時間在5℃以下,會出現菇蓋邊緣生白毛或起疙瘩現象,甚至出現畸形菇。第二,抓好菇棚增溫工作,增溫是提高冬季平菇產量、加速子實體發育的重要措施,冬季氣溫在8℃左右時,大棚上的覆蓋物不但要加厚,還要在覆蓋物上加蓋一層塑料薄膜,即雙層薄膜覆蓋,以充分利用日光增溫。據觀察,保溫好的大棚,采用的日光增溫后,白天棚內最高溫度可達10—15℃,比室外高5—8℃,完全能達到廣溫型品種正常出菇對溫度的要求。
在增溫的同時,通氣和濕度也要跟上,冬季菇體生長慢,需氧量低,通風口敞開度宜小不宜大,有微弱的空氣對流即可,通風要求要結合菇體大小靈活掌握。實踐證明,冬季平菇發育雖較慢,但若換氣達不到要求,仍易產生蓋小、柄長的畸形菇。冬季的菇體噴水時,應選擇下午溫度較高時進行。
第6潮管理與第3次補水
第6潮菇管理的方法與第5潮相同,因水份和營養不斷消耗,菌袋逐漸變形,此時,菇潮已逐漸尾聲。第3次補水也就是最后一次,此時料袋吸水性能已明顯變差,補水量和所加營養也要減小一些。
第7潮管理
如秋季投料,第7潮菇的發生一般為春季3—5月,此時春回大地,氣溫升高,菇棚內應加大通風量,通風口全部揭開,雙層薄膜覆蓋也改為單層覆蓋,以降低棚內溫度。管理要點:每天噴水2—3次,以保持適濕環境。加之袋內營養已耗盡,菌絲衰退,并逐漸腐爛,整個產菇期全部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