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論述
從2017年開始,隨著國家產業扶貧政策的推動和羊肚菌栽培技術的不斷提高,我國羊肚菌栽培規模急劇遞增,2019年突破10萬畝大關。截止2021年,全國羊肚菌總種植規模超30萬畝。
近年,我國羊肚菌種植由傳統的四川盆地逐步向云貴高原、秦巴山區擴展,并向長江中下游、黃土高原、東北、西北地區延伸,目前,國內大部分地區都有羊肚菌栽培。受氣候、地形地貌、土壤、空氣、栽培技術等因素影響,設施棚羊肚菌最早在12月份就有出菇,集中出菇期在3月中下旬,晚的可在6、7月份出菇;隨著工廠化羊肚菌技術的不斷成熟,羊肚菌種植可實現周年化生產。
羊肚菌生長周期短,見效快,不跟其他作物爭地,可以充分利用冬閑土地、林間資源、閑散勞力,栽培羊肚菌,當年11-12月種植次年3-4月即可采收,成熟期在初春,采摘不與糧食生產爭勞力,提高了復種指數,花工少,經濟價值高。
從2021年北方羊肚菌基地出菇情況看,部分穩定在畝產300斤以上,鮮品價格平均一般在50元/斤左右,一畝地的收入在1.5萬元左右,扣去菌種、營養包成本4000~6000元,以及人工、基建等投入,基本上一畝地純收入在0.5萬元以上,如遇高產收入更高,比其他食用菌或農作物的投資回報率高出很多。
隨著我國規范化、規模化的農村合作社經營以及組織化方向發展,全自動或半自動中小型機械化生產替代了手工勞動,使得羊肚菌產業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和推動農民組織化發展等方面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因此,羊肚菌成為了許多80后、90后和返鄉農民創業者的首選,還成為一些地方的扶貧優選項目。
此外,我國羊肚菌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在滿足國內消費需求的同時,也積極擴大對外出口貿易,2021年我國羊肚菌出口量為146.87噸,同比增長134.2%,可見羊肚菌在國外市場消費比較旺盛。羊肚菌出口不光可以賺取外匯,也有利于將羊肚菌設備、品牌、文化等輸入到出口國,構建起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隨著我國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健康消費理念的不斷普及,作為營養和藥用價值極高的珍稀菌類,羊肚菌的營養價值、保健價值將進一步被市場認可,作為一個綠色、生態、可持續的朝陽產業,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菌菇文化
在我國,明代的《本草綱目》中就有羊肚菌“甘寒無毒,益腸胃,化痰利氣,補腦提神”的記載。貴州一些地區還有“常吃羊肚菌,八十滿山走”的諺語,暗含著羊肚菌的強身健體功效。不同地區對羊肚菌有不同的稱呼,如稱呼“陽雀菌”,是指每年三四月份,陽雀鳥叫的時候,就是上山采摘羊肚菌的時候;河南、陜西一帶稱呼為“雞蛋花”,這與當地黃色品系的野生羊肚菌形態特征相一致。
在歐洲,羊肚菌被認為是僅次于塊菌(松露)(Tuber spp.)的美味食用菌,常作為高檔食材出現在宴席上;在北美,被認為是最佳食用菌。對于當前估值的150萬種真菌中,羊肚菌是蘑菇愛好者們認為的最具有魅力和最被認可的野生食用菌。在西方文化里,尋找和采集羊肚菌已經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在每年羊肚菌發生季節,以尋找和采集羊肚菌為主的團體就會組織起來,背上行囊,走進深山,“尋獵”羊肚菌,之后他們會歡聚在一起,品嘗享用這些戰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