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是一種珍稀食用菌品種,因其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狀如羊肚而得名。羊肚菌(Morchella),又名草笠竹,是一種珍貴的食用菌和藥用菌。羊肚菌于1818年被發現。用于食積氣滯、脘腹脹滿、痰壅氣逆喘咳。羊肚菌又稱羊肚菜、 羊蘑。其結構與盤菌相似,上部呈褶皺網狀,既像個蜂巢,也像個羊肚。
羊肚菌為馬鞍菌科屬珍稀的食用真菌。野生羊肚菌,子實體較小或
中等,6-14.5cm,菌蓋橢圓形至卵圓形,頂端鈍:表面有許多小凹坑,外觀似羊肚,小凹坑不規則形至近圓形,蛋殼色,棱紋色較淡,不規則地相互交叉;小凹坑內表面布以子實層,子實層由子囊及側絲組成.子囊呈長圓柱狀,透明無色:子囊內含8個單行排列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長橢網形,透明無色;側絲頂端膨大~菌柄近白色,表面平滑,中空,基部膨大且有時有不規則的槽。
菌蓋狹圓錐形,頂端尖,高2-5cm。基部寬1.7-3.3cm,凹坑多長方形,蛋殼色。棱紋黑色,縱向排列,由橫脈連接。柄乳白色,近圓柱形 ,長3-5cm,粗11-20mm,上部平,基部稍有凹槽,子囊(210-250)μm×(15-20)μm。孢子單行排列,(22-26)μm×(12-14)μm,側絲頂端膨大,直徑達 11μm。
菌蓋長,近圓錐形,頂端尖或稍尖,長達5cm,直徑達2.5cm。凹坑多長方形,淺褐色,棱紋色較淺,多縱向排列,由橫脈相連。柄白色,長達6cm,直徑約等于菌蓋基部的2/3,上部平,下部有不規則凹槽。子囊 (250-300)μm×(17-20)μm,孢子單 行排列,(20-24)μm×(12-15)μm。 側絲頂部膨大,直徑達9-12μm。
菌蓋近圓錐形,高約7cm,寬5cm。凹坑近圓 形,大而淺,淺黃色,棱紋薄,不規則地相互交織。柄粗壯,淡黃色,長約10cm,基部粗5cm,稍有凹槽,向上漸細。子囊圓柱形,有孢子部分150×18μm。孢子8個,單行排列,橢圓形,無色,(22-25)μm×(15-17)μm。側絲無 色,頂部膨大。
菌蓋圓錐形至近圓錐形,高17-33mm,寬8-15mm。凹坑往往長形,淺褐色。棱紋常縱向排列,不規則相互交織,顏色較凹坑淺。柄長15-25mm,粗5-8mm,近白色或淺黃色,基部往往膨大,并有凹槽。子囊近圓柱形,有孢子部分約100×16μm,孢子單行排列,橢圓形,(18-20)μm× (10-11)μm。側絲頂部膨大。
經過多年的不斷摸索與調整,我國羊肚菌人工商業化、規模化栽培技術日臻成熟,成為近兩年我國食用菌產業投資“熱點”發展的一只新秀。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我國羊肚菌人工種植面積為3000畝左右, 2013年達到4500畝,2014年超過6000畝,2015年接近15000畝,2016年全國羊肚菌人工栽培面積約34945畝。2017年全國羊肚菌人工栽培面積達到70000畝。
據統計,目前我國存在30個系統發育學種,其中黑色羊肚菌類群13個,黃色羊肚菌類群17個,有多個品種實現了人工栽培。其中梯棱羊肚菌(1號和3號)、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三個品種,在我國四川、云南等地區被廣泛應用于大田人工栽培。
在我國羊肚菌還沒有栽培成功和大面積推廣之前,由于野生羊肚菌資源日漸稀少,羊肚菌價格昂貴而且產品供不應求,特別是西歐國家價格更加昂貴。隨著近幾年羊肚菌人工大田栽培在全國各地的成功實現,羊肚菌的價格逐漸有所回落。
目前,國內很多企業和種植戶羊肚菌栽培菌種來源不明晰,生產出的菌種存在菌種不純、質量不齊、品種退化等問題。
目前,全國很多地方都在發展大田大棚人工羊肚菌商業化栽培,但這項技術操作難度大,管理過程中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很多初學者以為羊肚菌種植很簡單,自己 分離菌種,結果是大部分不出菇,技術不穩定是制約人工羊肚菌種植大面積推廣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國內羊肚菌產地的流通市場建設普遍比較滯后,產銷對接渠道不暢,產品集中上市時經銷環節被極少的幾個經銷商所壟斷,生產企業或種植戶的經銷渠道過于依 賴經銷商,缺乏定價權和議價權,導致產品價格被惡意壓低。
國內在羊肚菌領域缺乏對產業實際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這也是制約當下產業發展的瓶頸。另外,國家對于羊肚菌科研和推廣的扶持力度不夠,使得一些生產企業必 須自己研發羊肚菌技術,由于受限專業人才缺失,雖有資金支撐,但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不高。
羊肚菌產業區域應充分考慮氣候條件、經濟發展特點、市場消費、生產原材料資源、勞動力成本等,堅持合理布局,錯季生產,使羊肚菌能在不同區域、不同季節種 植、出菇,實現差異化發展,并通過這種差別化的發展思維實現羊肚菌產業的健康推進。
目前羊肚菌產業市場監管力度不夠,市場局面混亂。有些生產企業購買的菌種很多時候都是異地供貨,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或科研院所,加速制定 羊肚菌菌種質量標準和技術規程體系,并落于實施。
近幾年隨著眾多羊肚菌基地和生產企業的介入,今后幾年羊肚菌市場將會迎來產能的集中爆發,市場價格也會出現波動回落。開發羊肚菌的精深加工產品可有效應對 市場變化,增加高附加值。建議國家相關主管部門要在資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給予羊肚菌產業大力支持,加大產業科技攻關,努力提高羊肚菌產業的科技含量。各 地方政府要做好試驗、示范、技術推廣、農戶培訓系列化服務,通過加強技術培訓,提高種植者的技術管理水平。
一直以來,羊肚菌產品市場往往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產品價格也在高位運行,因此,國家主管部門和相關組織應盡快建立羊肚菌指導性價格體系,制定出產品的合 理價格區間,用市場來平衡產量和需求。
羊肚菌是世界著名野生的珍稀食、藥用菌類,它不僅香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具有重要的醫學價值——富含有機鍺,具補腎、壯陽、補腦、提神的功效。目前國內干品收購價一直穩定在每千克500-700元,國際價格更加昂貴。因野生資源日趨匱乏,羊肚菌的人工馴化、栽培與規模開發的前景十分廣闊。現把近幾年的研究成果總結如下:
羊肚菌屬中低溫型子囊菌類,菌絲生長適溫20-24℃,子實體發育適溫15-18℃, 溫差大,利于子實體形成。菌絲體不需光線,子實體生長需微弱散射光。屬好氣性菌 類,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易造成子實體畸形,甚至腐爛。環境pH要求7.0-8.0。在腐 殖土,黑,棕、黃色壤土、沙壤土中均能生長。
一、配方:①木屑(或棉子殼)75%,麩皮20%、磷肥1%、石膏1%、腐殖土3%。 ②玉米芯40%(粉碎)、木屑20%、豆殼15%、麩皮20%、磷肥1%、石膏1%、柵1%、 草木灰2%。料水比1:1.3。
二、熟料栽培:將料拌好,用17厘米x33厘米聚乙烯塑料袋裝料,每袋裝料500- 600克,常規滅菌,接種、培養,菌絲滿袋后延長培養5-6天即可栽培。
1.室內栽培。菇房消毒后,床面先鋪3厘米厚的腐殖土,將脫去塑料袋的菌棒逐 個排上,一般1平方米排40個,輕噴水后覆土3-5厘米,表面再蓋2厘米厚的闊葉樹落 葉,保持土壤濕潤,空氣相對濕度85%-95%,氣溫在4.4-16℃,一般1個多月,就可 出現子實體。
2.室外栽培。選擇“3陽7陰”的林地作畦,畦寬1米,深20-25厘米,長度不限,整好畦,輕澆水,水滲后撒一層石灰粉。脫袋、排菌棒,方法同上。注意畦內溫度變化,防止陽光直射。
三、生料栽培:在室外選擇3陽7陰、土質疏松潮濕、排水良好的地方,作深20-25厘米畦,畦底先用水澆濕,將拌好的培養料在畦底鋪一層,壓平后約4-5厘米,每平方米用菌種2千克,掰成核桃大小菌塊,均勻撒在料面上,并覆蓋一薄層細腐殖土;再鋪第2層料·······,播完后用疏松腐殖土覆蓋,厚度為3-5厘米,再蓋1層闊葉樹葉,并適當灑些水。
四、栽培管理:羊肚菌是喜濕菌類,其整個生長期的濕度保持很重要。室外栽培,如雨水較多,濕度較大,溫度合適,則菌絲體生長良好,菌核易形成,子實體生長正常。生長期如遇干旱,應適時噴水保濕。晚秋或早春在幾星期之內有4-16℃的溫度,能刺激羊肚菌子實體的形成,并正常生長。
羊肚菌是子囊菌中最著名的美味食菌,其菌蓋部分含有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和纈氨酸7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羊肚菌的營養相當豐富,據測定,羊肚菌含粗蛋白20%、粗脂肪26%、碳水化合物38.1%,還含有多種氨基酸,特別是谷氨酸含量高達1.76 %。因此,有人認為是“十分好的蛋白質來源”,并有“素中之葷”的美稱。人體中的蛋白質是由20種氨基酸搭配而組成的,而羊肚菌就含有18種,其中8種氨基酸是人體不能制造的,但在人體營養上顯得格外重要,所以被稱之為“必需氨基酸”。
另外,據測定羊肚菌至少含有8種維生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12、煙酸、泛酸、吡噦醇、生物素、葉酸等。羊肚菌的營養成份,可與牛乳、肉和魚粉相當。因此,國際上常稱它為“健康食品”之一 。
羊肚菌所含豐富的硒是人體紅細胞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的組成成分,還能加強維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
羊肚菌是一種極為珍貴的野生菌。挑選羊肚菌一般以個大為優,圓頂為上品,才為野生羊肚菌。尖頂多為種植,肉薄香味不濃郁。故次之。
野生羊肚菌顏色不統一,有褐色、黃色 。家種羊肚菌均為褐色,尖頂。選擇時應予以區分。
市面上出售的羊肚菌有新鮮和干貨之分。新鮮的通常被超市冷凍于凍庫保鮮。干的羊肚菌則是經過晾曬后得到的干品,味道也更加醇厚。干的羊肚菌需要經過泡發后才能食用。泡發羊肚菌水的量要適度,以剛剛浸過菇面為宜,大約二三十分鐘后水變成酒紅色,羊肚菌完全變軟即可撈出洗凈備用,發菌的酒紅色原湯經沉淀泥砂后要用于燒菜,燉湯。切記這酒紅色的原湯是羊肚菌味道和養分的精華所在。
羊肚菌是一種極為珍貴的野生菌
民間有“年年吃羊肚菌、八十照樣滿山走”的說法
它更以柔嫩的口感、獨特的香味征服了無數中外美食家
羊肚菌 排骨 冰糖 姜 蒜 蔥白 老抽 生抽 蠔油
1、將干的羊肚菌浸泡在約45度的清水里30分鐘,然后撈起輕輕擠 出水分,原湯放一邊沉淀,另取適量清水,倒入泡好的羊肚菌 快速的一邊打圈清洗,反復2-3次,撈出羊肚菌備用;
2、原湯倒出最上面的部分,碗底黑色淤泥全部丟棄;
3、然后再沉淀1次,最后保留完全無雜質的原湯;
4、排骨飛水洗凈,鍋里加入少量油,放入處理好的排骨煸炒,同時放入姜片大蒜蔥段冰糖炒出香味,加入適量老抽、生抽、一點蠔油翻炒均勻,接著倒入處理好的羊肚菌翻炒均勻;
5、倒入沉淀好的原湯大火煮開,小火慢燉40-45分鐘;
6、燉至排骨酥爛脫骨時,轉大火收干湯汁,撒蔥花即可出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