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農業:是指在農作系統中推進各種農業資源往復多層與高效流動的活動,以此實現節能減排與增收的目的,促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通俗地講,循環農業就是運用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多層次利用技術,實現較少廢棄物的生產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農業生產方式。循環農業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農作方式,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只有不斷輸入技術、信息、資金,使之成為充滿活力的系統工程,才能更好地推進農村資源循環利用和現代農業持續發展!
中國是食用菌生產大國,據統計,2014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3270萬噸,產值2258.1億元。隨著食用菌產業和科技發展,食用菌栽培新型原料不斷開發,農、林、牧廢棄物,如稻草、高粱秸、玉米芯、棉柴、酒渣、豆腐渣以及各類畜禽糞便等均是食用菌生產的主要原料。
如人工栽培平菇,以玉米芯、木屑、棉籽殼等為原料,生物效率高達100%~150%;香菇、木耳、金針菇等以木屑為主要原料,適當配比棉籽殼、玉米芯、甘蔗渣等,生物學效率達70%~100%;草菇、雙孢蘑菇等草腐菌以稻草、麥秸、玉米秸和牛糞等廢棄物為主要原料,生物學效率達30%~40%。
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不僅充分利用了農業廢棄物,開拓了新的高蛋白質食物來源,而且可以減少糧食的消費量,改善人們的食物結構,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同時可以提高出口創匯,增加農民收入。
可見,食用菌生產是將農林牧業廢棄物轉化成可供人們食用的優質高蛋白食品的重要新途徑。在生態農業中,以食用菌為鏈接,構筑大農業生態循環系統具有重要的意義。
食用菌廢棄物中含有豐富的菌體蛋白、多種代謝產物及未被充分利用的營養物質,是較好的堆肥原料。如雙孢蘑菇菌渣經堆肥處理后用作水稻基肥,與當地常規施肥方式相比增產20.55%,與不施肥處理相比增產44.18%。
在食用菌菌絲體的生長過程中,隨著酶解反應的完成,副產品中木質素降解了30%,粗纖維降解了50%,粗蛋白由原來的2%~3%提高到10.03%~17.43%,氨基酸含量為0.5%~0.6%,特別是含有多種禽畜體內不能合成的,一般飼料中又缺乏的必需氨基酸和菌類多糖。因此,栽培食用菌的下腳料又是一種很好的菌糠飼料。
菌渣還可用作燃料。將出菇后的食用菌廢棄物曬干保藏,用于菌種培養基和培養料的滅菌燃料,已在生產中廣泛應用。另外,利用菌渣還可發展沼氣。
在環境治理方面,食用菌也可作為生態環境修復材料。例如,菇渣中含有大量的漆酶、多酚氧化酶以及過氧化物酶等多種降解酶類,這類酶不僅可以降解木質素,還能有效地降解萘、菲、吡等多環芳烴類的化合物。
目前菌業循環模式的發展缺乏理論研究和關鍵茬口銜接技術,所以需要推進菌業資源循環利用,促進食用菌產業發展和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加強關鍵茬口銜接技術的研究;加強菌業循環農業的基礎理論研究;加強菌業循環技術培訓與示范推廣,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區域,在農戶、鄉村、園區、區域等多個層面開展菌業循環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