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又稱蘑菇、蕈,是一類大型真菌,按照能否食用,可分為食用菌和有毒菌。每年4-10月,是蘑菇生長旺盛期,很多地區有采食野生蘑菇的習慣。但野生蘑菇種類多,一般人很難準確分辨是否有毒,食用野生毒蘑菇導致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偶有發生。
因此,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識,謹防野生蘑菇中毒:不采!不買!不賣!不吃!
野生菌又稱蘑菇、蕈,是一類大型真菌,按照能否食用,可分為食用菌和有毒菌。每年4-10月,是蘑菇生長旺盛期,很多地區有采食野生蘑菇的習慣。但野生蘑菇種類多,一般人很難準確分辨是否有毒,食用野生毒蘑菇導致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偶有發生。
因此,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識,謹防野生蘑菇中毒:不采!不買!不賣!不吃!
野生菌又稱蘑菇、蕈,是一類大型真菌,按照能否食用,可分為食用菌和有毒菌。全球已知野生食用菌有2500余種,我國已知約有1000種。云南省有近900種,約占世界食用菌物種的36%,占全國的90%。
野生菌一般泛指肉眼可見、能徒手采摘的大型真菌,為長出地面的肉質或膠質的子實體。野生菌多由菌蓋、菌柄、菌托和菌環等組成,以菌蓋最為明顯。菌蓋形狀呈傘型、鐘型、斗笠型、球型或半球型、扇型、漏斗型等各式各樣,顏色也多種多樣。野生菌一年四季都可生長,以每年6~9月最多,尤其是雨后野生菌生長茂盛。
野生菌造成中毒事件常見的毒蘑菇主要有,“蘑界”殺手青褶傘、“蘑界假羊肚菌”毒鹿花菌、“美麗殺手”鵝膏、“蘑界金牌殺手”黃蓋鵝膏、黑白雙煞灰花紋鵝膏和裂皮鵝膏、小個子大“蘑”王肉褐鱗環柄菇、白色惡“蘑”日本紅菇和多汁乳菇以及亞稀褶紅菇等......
查看更多 >胃腸炎型蘑菇中毒在毒蘑菇中毒案例中占大多數,潛伏期10分鐘到2小時,以劇烈的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為主,預后較好,但嚴重腹瀉易致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昏迷,甚至死亡情況發生。
神經精神型蘑菇中毒在毒蕈中毒事件中也占較大比例,潛伏期約10分鐘到6小時,以興奮、狂躁、幻視、幻聽等精神癥狀為主要表現,同時可伴腹痛、腹瀉或嘔吐等消化道和瞳孔縮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淚、嗜睡甚至昏迷等神經系統癥狀,此類中毒一般預后良好。
急性肝損害型蘑菇中毒潛伏期在6~30小時之間,病例早期先出現腹痛、腹瀉或嘔吐等消化道不適癥狀,消化道癥狀好轉后有1-2天的“假愈期”,之后出現明顯肝功能損傷,少數患者可伴有心臟和腎臟等多臟器損害。病情嚴重者可因暴發性肝功能衰竭和/或呼吸循環衰竭死亡。此型是我國毒蘑菇中毒死亡率最高的類型,導致此型中毒的蘑菇品種類型主要為鵝膏屬的一些劇毒種類,還包含環柄菇屬和盔孢傘屬的一些種類,常見的致命白毒傘屬于此類。
溶血型蘑菇中毒潛伏期一般為30分鐘到3小時,出現惡心、嘔吐、腹瀉、血紅蛋白尿、貧血等癥狀,嚴重者導致急性腎衰竭、休克、急性呼吸衰竭等并發癥,可致死。
中毒的潛伏期為24-48小時,表現為皮膚紅腫、皰疹,且有日光照射后癥狀加重表現,毒性成分可能為卟啉類光敏型物質,一般預后良好。
急性腎衰竭型蘑菇中毒近似急性肝損害型中毒,但其主要靶器官為腎臟,出現少尿或無尿,腎功能損害比肝功能損害更嚴重。
中毒的潛伏期在15分鐘到2小時,早期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癥狀,6-12小時后出現醬油色尿、肌肉疼痛、肢體無力等橫紋肌溶解癥狀,嚴重者可導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1.凡是在吃過野生菌10分鐘后至72小時內,有頭昏、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或其他不適者,都應立即就醫。同餐進食者不論癥狀輕重,均應立刻到附近的醫院進行觀察診治。
2.野生菌中毒后如何自救?
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況下盡快催吐。可用手指按壓中毒者舌根引起嘔吐,可反復多次催吐,讓中毒者盡量把胃內食物吐出來,減少毒素的吸收。
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況下盡快催吐。可用手指按壓中毒者舌根引起嘔吐,可反復多次催吐,讓中毒者盡量把胃內食物吐出來,減少毒素的吸收。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中山大學藥學院(深圳)王巧平教授團隊和中山大學藥學院萬國輝教授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他們為致死性蘑菇——毒鵝膏菌,找到了一種潛在新的治療藥物。
中大科研團隊通過現代創新藥物研發的方式,發現一種診斷試劑吲哚菁綠有望能治療毒鵝膏菌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