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耳(Gloeostereum incarnatum)又稱榆蘑,學名膠韌革菌,僅分布于我國東北三省、山東、甘肅和日本的北海道。其子實體質地膠質,形態似黑木耳,但粉紅棕色,富有彈性。榆耳味道鮮美,兼具藥效,享有“森林食品之王”的美稱。當地人民采食其野生子實體,用并來治療菌痢。該菌1988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馴化成功,并形成了系列栽培技術。榆耳文獻名有:(中國大型真菌原色圖鑒)中稱為榆耳,肉色黏韌革菌;(中國食用菌)稱之為榆射肪菌,膠韌革菌,黏韌革菌;《中國藥用真菌圖鑒》
榆耳產在中北方的山東省、甘肅等地,主要生長在腐朽的榆木墩子上生長在每年7到11月份放大霧的天氣環境中。榆耳有通便、調節腸胃、治療痢疾的功效,尤其是抑制人體的紅白痢疾、沙門桿菌。一般情況下東北人叫沙耳,山東人叫榆耳蘑菇,當地俗稱:沙木耳,榆黃木耳、榆耳菜等。[1]
營養價值
榆耳子實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蛋白質的含量介于動物與植物之間,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食品,粗蛋白質(包括水溶性蛋白質)占23.65%,粗脂肪占0.34%,碳水化合物占65.71%,粗灰分占10.3%(其中含有鈣、磷、鐵)。蛋白質含有種類豐富齊全的21種氨基酸,特別是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須從外界攝取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占總氨基酸含量的42.9%。榆耳實體碳水化合物中含有各種糖類,并含有一定數量的維生素,如維生素B,、維生素Bz、維生素B3、維生素W維生素E,這些維生素具有調節肌體的新陳代謝作用,粗灰分中礦質元素以鈣、鎂含量較高,還有一定量的鋅。總之,榆耳營養豐富,經常食用該菌可增強體質,可以作為保健食品使用。
功效作用:清熱王利濕,涼血止痢,主海治紅白痢疾、沙門軍桿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