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食用菌生產的培養基均以木屑和棉籽殼為主,木材的過度砍伐,造成林木資源匱乏;而棉籽殼又因其用途廣泛、用量大,價格居高不下。因此,用于栽培食用菌的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升,成本提高。這樣,經營不善者,往往出現效益差,甚至出現虧本的情況。針對這一狀況,我國廣大食用菌工作者,經過多年探索,最后選定以農作物秸稈進行食用菌栽培。當時采用的是粉碎裝袋栽培和發酵料畦床大田栽培的方法。前者工藝煩瑣,后者占地面積大,菇體帶泥,品質差,效益不理想。為了尋求一種更為有效的秸稈栽培工藝,創造性地利用秸稈(稻草、麥稈等)不用切短粉碎、無須專用設備,不搭架子,不加任何輔料,立體栽培平菇、鳳尾菇、小姬菇、草菇以及雞腿菇(雞腿菇需搭床架)等食用菌。并且室內室外均可栽培,室外栽培不須建棚,省工省料。這種獨特的栽培及立體出菇方式,更適合菇體側生的要求,使得朵形完整好看,解決了室外大田覆土菇體帶泥的缺點。且口味好,更受消費者喜愛及適合加工鹽水菇出口。秸稈立體栽培食用菌,具有投資少、無風險的優點。而且規模可大可小,既可年產1——2萬公斤就地鮮銷,也可生產十萬、百萬公斤加工鹽水菇出口或保鮮包裝銷售。
科學合理地利用好秸稈(稻草、麥稈等)作為培養基,是本技術的關鍵 凡有食用菌培育經驗的人都知道,在不影響食用菌菌絲生長的前提下,培養基的含水量越大其產量越高。而秸稈(稻草、麥稈等)具有組織結構疏松、吸水性強、透氣性好的特點,其含水量高達70%以上也不影響菌絲生長。本技術恰到好處地利用了秸稈的這一優點,使得食用菌產量有較大提高。